程教授,网络上一直盛传着这样的观点:“味精是化学合成物质,吃多了对身体无益,甚至可能有害;而鸡精则以鸡肉为主要成分,既营养又安全。”这种说法是否准确?味精和鸡精究竟有何差异?
让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味精。味精,作为谷氨酸的一种钠盐,是一种具有鲜味的物质,其学名为谷氨酸钠,也常被称为味素。它不仅含有少量食盐、水分、脂肪、糖分,还富含铁、磷等矿物质。味精是通过小麦、大豆等富含蛋白质的原料经过水解或以淀粉为原料经过发酵加工制成的粉末状或结晶状调味品。
值得一提的是,谷氨酸钠是氨基酸的一种,也是全球广泛使用的增鲜调味品之一。其核心作用在于提升食物的鲜美口感。然而,在长时间的烹调过程中,尤其是在高温环境下,味精可能会转变为焦谷氨酸钠,这不仅会降低其鲜味,还可能产生轻微的毒性。
程教授,味精作为谷氨酸钠的调味品,在提升食物鲜美口感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长时间高温烹调可能导致其转变为焦谷氨酸钠,从而降低鲜味并可能产生轻微毒性。鸡精则以鸡肉为主要成分,营养安全,与味精相比,其成分和特性有何不同?小王程教授,那鸡精又是如何呢?我们常在超市看到,鸡精的包装上往往会描绘一只大肥鸡,难道它真的全是鸡肉制成吗?事实上,鸡精并非如我们所想,主要由鸡肉、鸡骨或其浓缩抽提物精制而成。其核心成分仍是味精和盐,其中味精占比约40%。除此之外,还添加了糖、鸡肉或鸡骨粉、香辛料、肌苷酸、鸟苷酸、鸡味香精及淀粉等物质,经过复合工艺精制而成。程教授,鸡精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呢?我们常常在超市看到,鸡精的包装上都会描绘一只大肥鸡,这让人误以为它是由鸡肉制成的。但实际上,鸡精的核心成分并非鸡肉,而是味精和盐。其中,味精的占比达到了约40%。此外,鸡精中还添加了糖、鸡肉或鸡骨粉、香辛料、肌苷酸、鸟苷酸、鸡味香精及淀粉等物质,经过一系列的复合工艺精制而成。原来鸡精中竟然含有如此高比例的味精成分。小王,你提到鸡精是否真的比味精更有营养?这其实并非绝对。
首先,味精虽然无法直接为人体提供营养,但它能显著提升食物的鲜美度,激发食欲,并有助于食物的消化率。
其次,味精中的核心成分谷氨酸钠对某些疾病如慢性肝炎、肝性脑病等具有益处。
再者,鸡精之所以味道鲜美,主要归功于其中的味精。而那逼真的鸡肉风味,则源自鸡肉和鸡骨粉的精心提炼。但需注意,鸡精并不等同于鸡肉的精华,它缺乏钙、铁以及多种维生素和膳食纤维。
最后,虽然鸡精的成分比味精更为复杂,营养价值也稍显全面,但在烹饪中,鸡精和味精的主要作用都是增鲜和调味。由于用量通常都不大,因此比较两者的营养价值并无太大意义。
程教授指出,鸡精与味精在烹饪中的主要作用是相似的,都是为了增鲜和调味。由于在使用时通常只会加入少量的鸡精或味精,因此,单纯比较两者的营养价值并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他进一步解释道,虽然鸡精的成分相较于味精更为复杂,营养价值也稍显全面,但这并不意味着鸡精就是更健康的选择。在烹饪过程中,合理的用量和搭配才是关键。那么,在烹饪过程中,我们究竟应该选择味精还是鸡精呢?这其实主要取决于烹饪的食材以及个人的口味偏好。当烹饪的食材本身风味浓郁,例如肉类和鱼类,我们可以选择使用味精,因为它主要起到增鲜的作用。例如,对于富含肌苷酸的瘦肉来说,只需加入少量的味精就能显著提升其鲜美度。然而,如果在此类食材中添加了复合调味料,可能会掩盖住食材本身的独特风味。
程教授在烹饪时,选择味精还是鸡精,其实是一个需要结合食材与个人口味来考虑的问题。当食材本身风味浓郁,如肉类和鱼类,我们通常会选择味精,因为它能有效增鲜。例如,对于富含肌苷酸的瘦肉,只需少许味精就能显著提升其鲜美。但需注意,若食材已加入复合调味料,可能会掩盖其原有风味,此时选择味精或鸡精需谨慎。
小王程教授,我对味精的安全性表示关心,并希望了解我国的相关规定。目前,众多国际权威机构已确认味精在安全性上没有问题。查看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可发现,谷氨酸钠作为“增味剂”位列其中,且无添加量限制,序号为2。因此,味精作为一种安全的调味品,其安全性得到充分保障。同样,鸡精也属于此类。
事实上,味精以玉米等谷物为原料,经过生物发酵、提取和精制而成。尽管它外观晶莹剔透,但与酱油、醋等酿造产品并无本质区别。因此,大家可以安心食用味精,无需担忧其安全性。
程教授,我对味精的安全性和我国的相关规定非常关心。据我了解,目前已经有众多国际权威机构证实味精在安全性方面没有问题。同时,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也明确规定,谷氨酸钠作为“增味剂”是可以使用的,并且没有添加量的限制,序号为2。因此,我们可以放心地使用味精作为调味品,其安全性得到了充分保障。此外,鸡精也属于此类。
值得一提的是,味精是以玉米等谷物为原料,经过生物发酵、提取和精制工艺制成的。尽管它外观晶莹剔透,但与酱油、醋等酿造产品并无本质上的差异。所以,大家可以安心食用味精,不必担忧其安全性。听到这些,我内心的疑虑终于消散了。
但同时,我也要提醒大家,尽管味精已经经过国际权威机构的证实是安全的,但我们的使用仍需谨慎。在烹饪的过程中,遵循适度、适量的原则,才是确保食品安全的关键。
程教授也提醒大家,尽管味精已被证实安全,但在烹饪时仍需适量使用。遵循适度原则,确保食品安全,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小王程教授,使用味精或鸡精时,我们需要注意哪些关键事项呢?首先,当我们在高温环境下,比如炒菜时的油温超过00℃,味精或鸡精中的鲜味剂谷氨酸钠可能会转化为焦谷氨酸钠,这种物质可能对人体健康构成风险,因为它难以排出体外。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我们应当在菜肴即将出锅时才加入味精或鸡精,以确保鲜味达到最佳状态。
其次,值得注意的是,不要在酸性食物中添加味精,例如糖醋鱼或糖醋里脊等。由于味精本身呈碱性,与酸性食物相遇可能会发生化学反应,从而影响菜肴的原有风味。
再者,含有碱性的原料也不宜与味精一同使用。因为味精在碱性环境中会生成谷氨酸二钠,这种物质会产生氨水臭味,不仅影响鲜味,甚至可能使鲜味完全丧失。
此外,我们还需要注意菜肴的咸淡程度。如果菜肴过咸,味精的鲜味可能难以察觉。对于凉拌菜,建议先溶解味精后再加入,因为味精在85℃以下的温度中难以分解。同时,由于鸡精中含有约0%的盐分,因此在加鸡精之前需要适量控制食物的盐分。
另外,高汤以及含有鸡肉、鸡蛋或水产品的菜肴中通常已经含有足够的天然鲜味,因此无需再额外添加味精。
最后,对于痛风患者来说,由于鸡精中含有核苷酸,其代谢产物可能引发尿酸升高,因此应适量减少鸡精的摄入。程教授,除了上述提到的高温和酸性食物外,还有哪些情况会影响味精或鸡精的使用效果呢?竟然有这么多需要留心的事项!程教授,那是不是意味着每个人都可以随意食用味精和鸡精呢?其实并非如此。特别是对于老年人、孕妇以及婴幼儿这类特殊人群,他们并不适宜过多食用味精和鸡精。同时,高血压患者不仅需要限制食盐的摄取,还必须严格控制味精和鸡精的摄入量。尽管我国目前尚未明确规定味精和鸡精的每日推荐摄入量,但为保障健康,我建议每人每日的味精或鸡精摄入量应控制在6克以内。程教授,对于味精和鸡精的摄入,我们是否应该更加谨慎呢?特别是对于老年人、孕妇以及婴幼儿等特殊群体,他们是否更应该避免过量食用这些调味品?同时,对于高血压患者而言,除了限制食盐的摄入,是否还应该特别注意味精和鸡精的摄取量?在目前我国尚未明确规定每日推荐摄入量的情况下,我们如何才能更好地保障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将味精或鸡精的摄入量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呢?非常感谢程教授的科普,让我们更加了解了味精和鸡精的摄入问题。大家不妨将相关建议记下来,以备参考。同时,也推荐大家阅读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舌尖上的安全(第3册)》,其中详细阐述了食品安全与健康的关系,以及如何更好地保障自己和家人的饮食安全。本书由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专家、山西医科大学教授程景民主编,内容权威、实用,值得一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83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