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一般会通过什么方法来判断食物有没有变质,还能不能吃呢?大多数情况下,闻闻气味就能知道!今天,小编就教您如何通过闻气味来辨别食物的好坏,一旦食物出现以下5种气味,那么它们很可能已经变质了。
变质食物常出现
5种
气味
1.哈喇味
含油脂较多的食物,如植物油、猪油、黄油、糕点类、鱼肉类的干腌制品、核桃、花生、瓜子等,放置时间久了或者储存不当,常常会产生一股又苦又涩、刺鼻难闻的味道,老百姓俗称为“哈喇味”。这是因为油脂很容易被氧化,发生酸败,从而导致哈喇味的产生。哈喇味的产生往往伴随着颜色的褐变(如腊肉的肥肉部分由白变黄)和食物质地的变化(如糕点变得干硬、不好吃)。
2.腐臭味
鱼肉、猪肉、贝类、鸡蛋、豆腐、豆腐干等富含蛋白质食物的腐败变质,往往会产生腐臭味。蛋白质在微生物和酶的作用下,会被分解为有机胺、硫化物、粪臭素和醛等物质,进而产生腐臭味。
3.酸味或酒味
粮食、蔬菜、水果、糖类及其制品等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在变质时会产生具有特征性的酸味或馊味。高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在微生物的作用下会分解产生单糖、双糖、有机酸、醇、醛类物质,因而产生酸味或酒味。米饭发馊、糕点变酸、水果腐烂就属于这类变质现象。
4.霉味
面包、蛋糕、米饭、馒头等受霉菌污染的食物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下常会发霉变质,进而散发出霉味。霉菌还可能产生毒素,比如我们熟悉的黄曲霉毒素等。
5.氨水味
腌鱼、虾皮、海米、鱿鱼丝、干贝、鱼干等水产干货储存时间过长,就会出现一种明显的氨味,食物的颜色也会变成粉红色,这主要是因为其中所含的蛋白质经过微生物的作用,分解成了肽和氨基酸,再进一步分解成了低级胺和氨气。低级胺类不仅本身有毒,还容易与水产品中的亚硝酸盐结合形成强致癌物——亚硝胺。
吃变质食物有哪些危害
1.发霉的花生、玉米、大米及其制品
含有大量的黄曲霉毒素,可引起发热、呕吐、黄疸、昏迷、痉挛,甚至急性中毒死亡。黄曲霉毒素耐高温,具有很强的致癌性,尤其对肝脏的破坏力极强。因此,购买后的粮食最好储存在通风、干燥、低温、少氧的地方,发霉勿食。
2.变质的鱼虾蟹
一些细菌、酵母及霉菌等产生的酶类物质会将死后水产品中的蛋白质分解,产生胺类、氨、硫化氢等有毒物质,中毒时表现为皮肤潮红、结膜充血、胸闷头痛、呕吐、腹泻等症状。当鱼眼混浊、鳞片暗淡、虾蟹类的壳体发红等,就是不新鲜的表现。
3.霉变甘蔗
主要表现为表皮无光泽,呈灰暗色,质地软,瓤部呈浅棕色,闻着有霉味或酸辣味。霉变甘蔗中的产毒真菌,即甘蔗节菱孢霉,会产生神经毒素,主要损害中枢神经系统,食用后可相继出现消化功能紊乱和神经系统症状,患者可因呼吸衰竭而死亡。
4.不卫生的自制发酵食品
臭豆腐、豆瓣酱等自制发酵食品由于卫生条件较差,放置时间长,且伴有缺氧环境,吃时不加热或不充分加热,可使肉毒梭状芽孢杆菌产生肉毒毒素,进而引起中毒,出现视力模糊、言语不清、瞳孔扩散、肌肉麻痹、呼吸衰竭等症状直至死亡。
5.局部腐烂的苹果
苹果在出现局部变质后,我们常喜欢切去坏的部分再食用,其实,整个苹果早已受到细菌的污染而变质了,只是暂时没有表现出腐烂的现象来,食用时常感觉味苦,甚至伴有恶心、呕吐等中毒现象。
6.长斑的红薯
红薯储存过久、受潮以及破皮时,容易受到黑斑病侵袭,使表皮长出褐色或黑色斑点,或干瘪多凹,薯心变硬发苦。红薯中所含的毒素非常耐热,因而生吃或熟吃有黑斑的红薯都会引起中毒,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严重时引起发热、气喘、抽搐、昏迷甚至死亡。因此,一旦红薯出现黑斑、发硬、苦味、霉变等情况,就不要再食用了。
7.腐烂的生姜
腐烂后的生姜会产生一种毒性很强的黄樟素,食用后可导致中毒,造成肝脏细胞等的损伤,甚至诱发食道癌、肝癌等严重后果。因此,一定要购买干燥、没有腐烂、没有变味的生姜,储存时也要保持干燥、无冻伤。
发霉的食物表面洗干净
再高温加热还能吃吗?
许多人认为,只要把“霉”洗掉,再高温加热,就可以去除毒素了,其实这只是我们一厢情愿的想法。洗掉的“霉”只是表面成型的菌丝,食物内部的霉菌和此前产生的毒素是无法去掉的。
加热可以杀死霉菌,但还有很多顽强的毒素能够扛住加热的考验,比如黄曲霉毒素。粮食与坚果发霉往往是因为黄曲霉毒素,黄曲霉毒素的耐热性极强,一般在℃以上才会分解,普通的烹饪方式对它都无可奈何,而油炸温度一般不超过℃,爆炒的“旺油锅”、“八成热”也不超过℃。
综上所述,变质食物危害大,一旦发现食物变质,一定要及时倒掉,可别为了勤俭节约而危害身体健康哦。
本文来源:99健康网
血脂
检查项目:
甘油三脂、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A1、载脂蛋白B、载脂A/B、脂蛋白(a)。
检查意义:
用于筛查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等脂质代谢异常性疾病。
注意事项:
①检查前至少空腹12小时。
②抽血前的最后一餐,忌食高脂肪食物和饮酒。
③采血前应保持原有的饮食习惯进食至少两周,并且要保持体重。
④最好在身体状态比较稳定的情况下抽血,抽血前的4~6周没有急性病发作、外伤、手术等情况。
⑤哺乳期的女性最好停止哺乳后3个月后再检查。
福建省二院
健康管理中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850.html